最近,官方出台了一個(ge) 名為(wei) 《關(guan) 於(yu) 在存款服務協議中引入“利率調整兜底條款”的倡議》的文件。
條款規定,確保協議期內(nei) ,銀行存款掛牌利率或存款利率內(nei) 部授權上限等的調整,能及時體(ti) 現在按協議發生的實際存款業(ye) 務中。

文件名和條款細則都看得人雲(yun) 裏霧裏的,但聯係幾個(ge) 關(guan) 鍵詞:“協議期內(nei) ”,“利率上限調整”、“及時體(ti) 現”,很多人都犯起了嘀咕:
難道是說,之後我們(men) 的定期存款利率要動態調整了?約定好的存款利息中途還能降低?!
真相到底如何?我們(men) 一起來看一下。
本次《倡議》其實是針對少數企業和機構作出規範,對咱們普通老百姓是沒有影響的。
要知道企業和機構的存款,和我們普通人的存款是不一樣的。
像我們平時去銀行存錢,每一筆都是按照當時掛牌的利率來存,而且必須保證存款期間不能提前支取,到期後才會按照約定好的利率來結算。
而文件裏針對的“少數企業和機構”就不一樣了。因為他們的資金體量足夠大,所以銀行為了吸收這樣大的存款,往往給到一些優惠政策。
像是對公客戶可在協議期內的任意時間新存入存款,新增存入資金也執行此前的協議利率。
也就是說,明明是存在銀行裏的活期存款,但卻可以按照定期利率去結算。
這樣一來,企業/機構的資金流動性有了,還能鎖定未來一定時間的利率,一舉兩得,但風險都由銀行來承擔了。
比如說某家公司和銀行在五年前簽訂了一份存款服務協議,裏麵約定這五年內的一年期利率都按1.75%執行。
但是現在一年期利率已經降到了1.1%,銀行實際無法執行該協議,如果要執行,那就必須突破銀行內部授權上限,通過手工補息的方式違規給客戶支付超出自律上限的利息。
在過去信息技術還不是很發達的時候,銀行係統給客戶結算利息偶爾會出現算錯的情況,算錯之後,銀行就會人工把客戶的利息補上。
後來係統漏洞補上了,但銀行為了爭奪優質客戶、占據存款市場份額,卻將手工補息的手段保留下來了。
一直到今年4月開始手工補息才被叫停,而這次的“利率調整兜底條款”,其實就是禁止手工補息政策的一個明確執行。
也就是說,之後不管是多大的客戶,在服務期限內,如果要新增存款,那就隻能按最新的利率走。能接受那就存,不接受那就直接終止協議。
當然了,這事對於我們正常的存款合同是沒影響的,像我們平時已經存入銀行的定期存款,不管是三年期還是五年期,都可以按存入時的利率執行到期。
但對於大資金客戶來說就真的欲哭無淚了:說好的契約精神呢?銀行這不是耍賴嗎?這還有王法嗎?!
因為銀行也是自身難保,實在是負擔不起當年承諾的這些高息了。
一直以來銀行主要就是靠著“低息高貸”賺錢,先用低利息攬儲,再以高息把錢貸出去,一來一回賺差價。
而近年來,為了穩經濟、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,為了穩房市、降低購房者的持房成本,央行正指導著貸款利率、存量房貸利率逐步下調。
但就算這樣,迫於經濟下行壓力和對未來的收入預期下降帶來的影響,大家不僅不敢借貸,反而是不斷提前還貸,縮減貸款。
於是依靠存貸款息差賺錢的銀行,就隻能麵對淨息差不斷收窄的局麵。
截至3季度,銀行業的平均淨息差已經跌到了1.53%,遠低於1.8%的警戒線。
如果淨息差進一步壓縮,可能會引發係統性的金融風險。
迫於無奈,監管也隻能出台這份文件,緩解銀行的付息壓力。
說回到咱普通人,這事本身雖然對我們沒啥影響,但這背後透露出的信號我們得清楚。
銀行為什麽“翻臉不認賬”呀,那就是知道之後利率還有很長一段下行空間,擔心後麵淨息差會越來越大。
這幾年,銀行業類似這樣的反常舉動有不少,3年期5年期大額存單不讓存了,存款利率也倒掛了(存期久的利率反而更低),本質上都是因為銀行預期未來利率會持續走低。
而就在這周的重要會議上,官方更是時隔14年改變貨幣政策立場,重提“適度寬鬆”。
機構都在預測,光明年預計的降息空間就在50個bp以上了。
對於我們個人而言,如果不想財富太快縮水,存款搬家勢在必行。
其實大部分銀行理財、貨幣基金的底層資產也是投向存款、債券這些偏固收類資產。在利率下行期,這些產品的收益率也都是會跟著下降的。
建議大家還是配置一些可以長期鎖息的資產,以抵禦利率下行的風險。
比如現在還能買2.5%的固收類增額壽和年金,可以終身鎖定接近2.5%複利的收益率。
如果不滿足於2.5%的收益,還可以選擇分紅型產品,保底利率接近2%,但加上分紅收益,長期irr有機會去到3.5%。
在這之餘,我們還可以根據自身風險偏好,適當配置一些權益類資產。比如股票、指數基金等去博取更高的收益。
畢竟在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下,權益類資產是可能會迎來一波行情的。
不過也要提醒大家,在選擇權益類資產的過程中,盡量還是去做全球化配置。
因為在單一市場中進行投資,會受限於某一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周期,麵臨係統性風險。
以國內的股市為例,哪怕是買10隻不同的股票,看似是分散了風險,可一旦A股市場大跌,10隻股票大概率會同時大跌。
但如果我們把同樣的資產配置在全球股市中,當A股下跌的時候,其它國家的股市未必下跌,甚至還可能大漲,這樣一來就可以形成風險對衝,降低資產波動。
這裏隻是以股市舉例,事實上隨著我們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,在我們的投資理財工具箱裏已經出現了很多滿足家庭“走出去”需求的理財產品了。
原創文章,作者:香港赛马会网络平台-敏敏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s://www.b2g419.com/bxzs/lczs/20487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