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融分業監管十字路口 央行主導主流觀點

《家庭財務寶典》

導讀: 說天下大勢,分久必分,分久必合。中國的金融監管體(ti) 製似乎也不例外。中國的金融監管體(ti) 製似乎也不例外。

在全國金融工作會(hui) 議召開前夕,行業(ye) 對金融監管體(ti) 製改革計劃的討論越來越熱烈,超級央行已成為(wei) 一個(ge) 熱門詞匯。事實上,全國金融工作會(hui) 議對金融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。以1997年召開的第一次會(hui) 議為(wei) 例,即金融行業(ye) 第一次分業(ye) 監管,20年的一行三會(hui) 監管結構也開始了。

全國金融工作會(hui) 議通常每五年舉(ju) 行一次。除1997年11月舉(ju) 行的第一次會(hui) 議外,其餘(yu) 三次會(hui) 議在當年年初舉(ju) 行。每次全國金融工作會(hui) 議都將為(wei) 中國下一步的一係列重大金融改革問題設定基調,並公布相應的體(ti) 製改革等重大措施。

據媒體(ti) 最近報道,第五屆全國金融工作會(hui) 議可能會(hui) 在今年召開。會(hui) 議將啟動新的監管機構改革計劃,並暫時模仿英國的超級央行模式。具體(ti) 設置為(wei) :央行設有金融管理局,負責外匯局、中國證監會(hui) 、中國銀行業(ye) 監督管理委員會(hui) 、中國保監會(hui) (以下簡稱三屆會(hui) 議)的監督協調,並設有綜合監管委員會(hui) 。委員會(hui) 將獨立於(yu) 央行其他部門,直接監督三屆會(hui) 議。

雖然具體(ti) 計劃一直存在爭(zheng) 議,但業(ye) 內(nei) 普遍認為(wei) ,建設超級金融監管機構已成為(wei) 滿足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首要任務。20年的金融分業(ye) 監管模式已經達到了十字路口。

分業(ye) 監管難以適應金融發展

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,全球廣泛重視宏觀審慎監管,中國也不例外。

由於(yu) 中國人民銀行和第三屆會(hui) 議都屬於(yu) 部級單位,權利和責任重疊,一些政策將不可避免地協調不佳,產(chan) 生衝(chong) 突。例如,2008年和2009年的信貸擴張使央行抑製通貨膨脹的目標屢屢失敗。缺乏獨立性被認為(wei) 是現階段中國貨幣政策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。瑞穗證券亞(ya) 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告訴《中國商業(ye) 日報》。

沈建光認為(wei) ,目前一行三會(hui) 的監管模式導致了金融市場的機械分割,無法適應金融機構混業(ye) 經營的新形勢,難以形成高效、綜合的金融市場監管體(ti) 係。例如,在表外業(ye) 務中,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占很大比例,近年來金融衍生品的場外交易發展迅速,屬於(yu) 金融監管的盲點。然而,央行和證券管理局似乎沒有明確的監管責任。

事實上,金融監管改革已經提上了今年的議程,其核心本質是構建協調統籌的大金融監管模式。

深化金融體(ti) 製改革,實現金融風險監管的全麵覆蓋,是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工作之一。十三五規劃綱要還指出,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體(ti) 係建設,構建貨幣政策與(yu) 審慎管理協調的金融管理體(ti) 係。

3月31日,國務院批準了國家發改委《關(guan) 於(yu) 深化2016年經濟體(ti) 製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》

央行研究局局長陸磊在接受《中國商業(ye) 日報》采訪時表示,宏觀審慎管理製度已寫(xie) 入十三五規劃建議稿,也體(ti) 現和細化了規劃綱要,這是一脈相承的。宏觀審慎管理體(ti) 係實際上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各方形成共識的觀點G20首爾峰會(hui) 進一步形成了基本框架。一個(ge)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如何防範係統性重要金融機構的風險,以及如何防止係統性危機的發生,即預調整、微調和有效管理。

具體(ti) 來說,是總書(shu) 記提到的三個(ge) 統籌規劃:重要金融機構和金融控股公司的統籌監管體(ti) 係,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的統籌監管,金融業(ye) 的綜合統計。這些結合後,可以實現事前有效識別和防範風險,事後有效實施反周期管理和識別係統性風險能力的機製。這些都是世界各國的通則和經驗,也是我們(men) 未來貫徹五中全會(hui) 精神的重點。”陸磊說。

央行率先成為(wei) 主流觀點

雖然大金融監管的方向已經確定,但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應該由哪個(ge) 機構主導的行業(ye) 仍存在差異。但總的來說,由央行領導或領導仍然是主流觀點。

一種觀點是,央行應該成為(wei) 超級監管機構。與(yu) 其他監管機構相比,央行最有條件成為(wei) 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領導者。

另一種觀點是,央行承擔宏觀審慎管理責任可能與(yu) 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發生衝(chong) 突。在金融衝(chong) 擊後,貨幣政策可能會(hui) 被濫用,以減輕私營部門的實際債(zhai) 務負擔。因此,建立超級監管機構,協調監管機構,承擔宏觀審慎責任,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,更好地實現金融體(ti) 係和實體(ti) 經濟的雙重穩定目標。

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海洲將如何進行金融監管體(ti) 製改革歸結為(wei) 三個(ge) 方向:一是保持現有一行三會(hui) 格局不變,然後成立金融監管協調委員會(hui) ;二是簡單合並三會(hui) 為(wei)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;第三個(ge) 計劃介於(yu) 兩(liang) 者之間,央行+行為(wei) 監管局將三會(hui) 的審慎監管職能納入央行,並成立獨立行為(wei) 監管局,或是“央行+審慎監管局+行為(wei) 監督局模式。

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、中國金融40人論壇成員李波在《中國商業(ye) 日報》上寫(xie) 道,各國都加強了中央銀行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中的核心地位,中央銀行應有權監管係統重要的金融機構和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。中央銀行應負責金融業(ye) 的綜合統計和綜合信息收集。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和微觀審慎和行為(wei) 監督有助於(yu) 避免監管交叉和監管差距,被認為(wei) 是最佳監管模式之一。

國務院參與(yu) 者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財務研究所名譽所長、北京當代經濟學基金會(hui) 主席夏斌在接受《中國商業(ye) 日報》采訪時也提出了計劃意見:一是建立相對獨立、專(zhuan) 業(ye) 、深入的日常機構,專(zhuan) 門負責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和工具的選擇,跨監管部門新金融產(chan) 品、新商業(ye) 模式監管製度的製定。

第二,該機構必須具有權威性,但不一定是部級以上的機構,不需要設立龐大的人員機構;第三,現有的一行三會(hui) 人員基本不動,協調機構下屬業(ye) 務人員主要從(cong) 現有的一行三會(hui) 中從(cong) 事相關(guan) 業(ye) 務,減少一行三會(hui) 人員;第四,該機構可以單獨工作或與(yu) 金融秘書(shu) 局合作。金融秘書(shu) 局統籌協調監管能力得到充分落實。

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(hui) 副主席吳曉玲表示,一行三會(hui) 的簡單合並不能解決(jue) 現有問題,對金融產(chan) 品的本質有清晰的認識,確立央行在金融業(ye) 的主導地位。吳曉玲表示,為(wei) 了保持穩定的貨幣環境,有效傳(chuan) 遞貨幣政策,央行應謹慎監管存款金融機構,央行最終貸款人的功能,決(jue) 定必須以央行為(wei) 主體(ti) ,構建審慎管理框架,有效解決(jue) 金融風險,統一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監管,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監管,組織金融綜合統計。

我個(ge) 人認為(wei) 英國的模式可能更適合中國。國家金融與(yu) 發展實驗室主席、社會(hui) 科學院前副院長李陽也表示,央行應建立有效、嚴(yan) 格的法律監管市場。例如,他說,英國的模式更適合中國,也就是說,中央銀行發揮主導作用有三個(ge) 原因:第一,中央銀行在信息方麵是最有利的;第二,中央銀行有處置手段,因為(wei) 它具有最終貸款人的功能;第三,中央銀行在組織和人員方麵是最成熟的。由於(yu) 這些原因,李陽認為(wei) 領導協調的責任落在央行。

想了解更多新聞資訊或有保險規劃需求的朋友,點擊下方圖片,免費報名谘詢,會(hui) 有專(zhuan) 業(ye) 理財師為(wei) 您耐心講解,協助規範投保並提供周全的後續理賠服務。

香港赛马会网络平台團隊1對1保險規劃 立省50%

原創文章,作者:香港赛马会网络平台-車車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s://www.b2g419.com/bxzs/bxnew/49097.html

(0)
上一篇 2023年4月10日 上午11:21
下一篇 2023年4月10日 上午11:33

文章推薦

微信掃一掃
微信掃一掃
分享本頁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