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 2015年是國內(nei) 保險業(ye) 保費和利潤輝煌的一年。四家上市保險公司占據半壁江山,應鶴立雞群,一騎絕塵。但實際情況是,除了中國太平洋保險的淨利潤增長與(yu) 行業(ye) 基本同步外,其他三家公司的數據均低於(yu) 行業(ye) 平均水平。但實際情況是,除了中國太平洋保險的淨利潤增長與(yu) 行業(ye) 基本同步外,其他三家公司的數據均低於(yu) 行業(ye) 平均水平。
在感歎意外的同時,背後的原因值得深入研究和推敲。四家上市公司保險公司一方麵,意想不到的淨利潤增長與(yu) 前幾年的基和調整轉型無關(guan) ,但另一方麵,也有隱藏在數百頁財務報告中的財務技術,這不是外人道的——在年景好的時候大幅提取保險合同準備金支出可以為(wei) 未來道歉留出足夠的空間,避免利潤增長的大起大落。
事實上,保險合同準備金隻是上市保險公司調整利潤的工具之一。《上海證券報》調查了解到,投資資產(chan) 劃分的巨大靈活性和特殊的再保險是保險公司青睞的平穩利潤策略。
當然,這一切都是在合規的前提下進行的。與(yu) 其他金融企業(ye) 相比,保險公司的業(ye) 績具有如此靈活的調整空間,主要與(yu) 其複雜的利潤結構和相關(guan) 的會(hui) 計處理規定密切相關(guan) 。它越複雜,它可能就越靈活。一位保險金融家說。
嚴(yan) 格提取保險合同準備金
2015年被認為(wei) 是保險業(ye) 史上最賺錢的,中國人壽、中國平安、中國太保、新華保險分別實現淨利潤3466.99 億(yi) 元、542.03億(yi) 元、177.28億(yi) 元、86.同比增長分別為(wei) 7.7%、38%、60.4%、34.3%。
根據之前的公開數據,2015年整個(ge) 保險業(ye) 淨利潤同比增長70%以上。那麽(me) ,作為(wei) 四大上市保險公司,為(wei) 什麽(me) 會(hui) 失去行業(ye) 平均水平呢?
在許多接受采訪的保險公司財務人員看來,除了同比基數、轉型調整等客觀因素外,與(yu) 提取保險合同準備金的規模有相當微妙的關(guan) 係。保險合同準備金的提取量取決(jue) 於(yu) 保險公司對精算假設數據的變更和調整,如未來發病率、退保率是否增加或減少、現金流支出預測等。
正是這種對利潤有關(guan) 鍵影響的調整,往往隱藏在上市保險公司數百頁的財務報告中,被大多數投資者忽視。
通過梳理四家上市保險公司的年度報告,發現2015年中國人壽、中國平安、中國太平洋保險、新華社保險分別根據當前信息重新確定了相關(guan) 精算假設,重新確定後形成的相關(guan) 保險合同準備金變更計入2015年利潤表。
本次調整納入後,對四家上市保險公司產(chan) 生了一致的利潤損失影響。中國人壽、中國平安、中國太平洋保險、新華社保險的稅前利潤分別減少了94.97億(yi) 元和231.75億(yi) 元、48.44億(yi) 元、44.89億(yi) 元。
也就是說,如果消除這種精算假設調整的影響,中國人壽、中國平安、中國太平洋保險、新華社保險的利潤水平和利潤同比增長將達到更高的水平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與(yu) 多年的年度報告相比,調整的嚴(yan) 格程度遠遠高於(yu) 往年。
嚴(yan) 格的原因可能是上市保險公司考慮到去年的良好投資和相對豐(feng) 富的利潤,今年的投資壓力很大。通過精算假設調整,提取更多的保險合同儲(chu) 備,可以發揮平穩的利潤作用,保留2016年利潤釋放的空間。一位投資銀行家表示,從(cong) 他們(men) 的內(nei) 部判斷來看,個(ge) 別上市保險公司至少提供了兩(liang) 倍的儲(chu) 備,實際利潤增長可能是年度報告數據的近兩(liang) 倍。
事實上,通過調整精算假設,保險合同準備金對利潤的影響可能是負的或正的。例如,在市場低迷的一些年份,保險公司通過提取較少的保險合同準備金來實現一定的利潤。在以往的上市保險企業(ye) 年報中,確實存在精算假設變更後對利潤增厚的影響。俗話說,豐(feng) 年藏,道歉年放。
投資資產(chan) 劃分具有巨大的彈性
除了保險合同準備金的關(guan) 鍵利潤調整工具外,投資資產(chan) 劃分也具有巨大的靈活性。據了解,目前上市保險公司一般將90%以上的股票基金股權資產(chan) 計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(chan) ,而不是交易性金融資產(chan) 。
一位保險公司財務人士表示,與(yu) 會(hui) 計科目公允價(jia) 值變動損益直接影響利潤的交易性金融資產(chan) 不同,出售金融資產(chan) 公允價(jia) 值變動對利潤的影響是間接的,在計提減值準備時會(hui) 產(chan) 生一定的利潤調整靈活性。
可以表現為(wei) 兩(liang) 種情況:一方麵,當不符合資產(chan) 減值損失的條件時,金融資產(chan) 的公允價(jia) 值變化不包括在保險公司的當期損益表中,隻包括在當期權益表中,從(cong) 而形成當期利潤的水庫作用。更直接的理解是,如果它被歸類為(wei) 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(chan) ,即使有投資浮動損失,它的影響也不會(hui) 反映在當前的利潤表現上。
另一方麵,在滿足資產(chan) 減值損失的條件下,保險公司可以完全擺脫負擔,減輕下一擺脫負擔,減輕下一財年投資業(ye) 績壓力,輕裝上陣。
從(cong) 過去保險公司的財務報告來看,由於(yu) 中國保險公司計提資產(chan) 減值損失的標準相對寬鬆,可供出售金融資產(chan) 的分類更有利於(yu) 進一步加強保險公司利潤的穩定性。上述財務分析師表示。
金融再保險重返江湖
在往年上市保險公司的財務報告中,也出現了通過特殊的再保險獲利的經典案例。在當時國內(nei) 保險人不熟悉的情況下,這種堤防損失堤防補充的盈利策略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可,甚至一度受到質疑。
然而,隨著國外保險理念的不斷植入,國際上被稱為(wei) 金融再保險的利潤調整工具逐漸被國內(nei) 保險業(ye) 所熟知,並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國內(nei) 保險公司所采用。
事實上,與(yu) 傳(chuan) 統的再保險一樣,金融再保險也是保險公司轉移風險的工具,但更注重分擔財務風險。其優(you) 點是可以實現一般再保險無法實現的目的,具有風險轉移和財務安排的功能。
據熟悉該工具的國內(nei) 保險業(ye) 人士介紹,財務再保險的具體(ti) 經營模式是:或者保險公司通過再保險業(ye) 務從(cong) 再保險公司獲得收入,然後增加實際資本;或者保險公司將風險轉移給再保險公司,提取應收保險儲(chu) 備,然後減少最低資本;或者保險公司將風險轉移給再保險公司,通過減少長期保險業(ye) 務風險保險金額或減少短期保險業(ye) 務保險費和綜合賠償(chang) 金額,然後減少最低資本;或者保險公司將部分有效保單的所有死亡風險保險金額分開,鎖定死亡差額和分散風險,從(cong) 而貢獻一定規模的稅前利潤。
通過上述一種或多種金融再保險組合,可以提高保險公司的稅前利潤和償(chang) 付能力,這也是一種融資工具。一位業(ye) 內(nei) 人士表示,在資本市場低迷的幾年裏,許多償(chang) 付能力緊迫、融資渠道相對有限的未上市中小型保險公司都使用了這種工具。
但一個(ge) 實際問題是,保險公司在使用該工具時也必須掌握規模和自律,以防止被濫用。這主要是因為(wei) 再保險公司隻是提前向保險公司支付利潤,承擔較少的風險,甚至不承擔任何風險。如果是這樣,這個(ge) 工具就像一份貸款合同,保險公司隻是為(wei) 了粉飾財務報表,這也是對保險公司本身的一種傷(shang) 害。
想了解更多新聞資訊或有保險規劃需求的朋友,點擊下方圖片,免費報名谘詢,會(hui) 有專(zhuan) 業(ye) 理財師為(wei) 您耐心講解,協助規範投保並提供周全的後續理賠服務。
原創文章,作者:香港赛马会网络平台-車車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s://www.b2g419.com/bxzs/bxnew/49251.html